返回網站

2020年報

走過2020

· 年報

組織

第十八屆TCMA理監事名單

任期:2020-2022
理事長:林喆
常務理事:陳恒常,高芷華
理事:林治華,施姵宇,陳其翔,陳恒理,陳恒順,楊伊蓉

常務監事:江堤莊
監事:王素琴,江明哲

broken image

第十八屆理監事全體合照

事工概況

broken image

會員

會員數

個人會員總數95位(普通會員37位,永久會員58位)

團體會員8醫院

團體會員名稱

彰化基督教醫院、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馬偕紀念醫院、基督教門諾會醫院、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埔里基督教醫院、雲林基督教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

奉獻方式

broken image

財務狀況

2020年收入:新台幣1,308,864元(其中捐款收入1,079,113元 )

2020年支出:新台幣1,220,608元

broken image

2021年需要經費與奉獻:新台幣 150萬元

敬請關心、代禱、支持

一月份

  • 尼希米小組與台北榮光教會合作第八年愛心二手物資送阿里山鄒族部落。
  • 年度結算編制報表。
  • 1/11採訪莊家豪護理師。
  • 編輯校對年報,催稿醫療與傳導月刊與『醫療人員的心靈點滴』本土版新書。
  • 尋人啟事,追蹤2003年當時是學生參與翻譯 『給你,親愛的醫師』一書的醫療人員。
  • 1/17晚上召開第十七屆第七次理監事網路會議。
  • 向財政部國稅局申報108年度扣繳憑單。
  • 1/24-29除夕農曆春節。
broken image

尼希米小組與台北榮光教會合作第八年愛心二手物資送阿里山鄒族部落

broken image

1/11 ​TCMA同工訪問莊家豪護理師

二月份

  • 2/7召開第一次ICMDA EA線上籌備會議。確定時間、會議地點、住宿地點、工作分組等。
  • 開立寄發2019奉獻收據。
  • 出版2019年報。
  • 籌備TCMA春季夥伴靈修會。
  • 2/22-23在台東舉辦春季夥伴靈修會,共有50人參加。
  • 2/22召開第十八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改選理監事。當選人如下:

理事:高芷華、陳恒常、施姵宇、陳恒順、陳其翔、陳恒理、林喆、林治華、 楊依蓉。

候補理事:陳敏慧、高文愷、彭成莉。

監事:王素琴、江明哲、江堤莊。
候補監事:施富金。

  • 召開第十八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選舉常務理監事與理事長。當選人如下:

理事長:林喆。

常務理事:高芷華、陳恒常。

常務監事:江堤莊。

  • 2/25醫療傳道聯合退修會第二次籌備會,在台中路加辦公室召開。確認講員人選與禮物等事宜。

2020 春季靈修會花絮影片↑

broken image

2/22-23​ 春季靈修會之參觀貝殼博物館

broken image

2/22-23 春季靈修會之團體照

於台東芳心好美館

broken image

2/22-23 春季靈修會之會員大會

broken image

2/25 聯合退修會籌備會TCMA與埔基、CCMM代表

三月份

  • 3/2理事長拜訪台東基督教醫院呂總執行長,陳院長,潘牧師,已取得院方同意於台東鹿鳴酒店主辦2021年醫療傳道聯合退修會。
  • 3/6召開第二次ICMDA EA線上籌備會議,確定大會與住宿收費標準。若因COVID-19疫情各國醫療人員不便出入境,再考慮延後一年舉行或採網路研討會(Webinar)。後續再做密切觀察與思考應變措施。(六月定案公佈)
  • 籌備跟隨腳蹤醫療傳道見習營。

  • 呈報2019年度工作報告與財務報表給主管機關內政部。

  • 辦理改選後法人變更手續。
  • 籌備醫療傳道聯合退修會。
  • 本會會員高醫小兒科教授江季勛醫師,蒙主恩召高齡90歲。3/21在高雄舉行追思告別禮拜,本會以慰詞表達致意並請常務理事陳恒常醫師代表本會出席。

四月份

  • 跟隨腳蹤醫療傳道見習營開始報名。
  • 寄發會員信催繳會費。
  • 4/17召開第三次ICMDA EA線上籌備會議。為測試各國是否能順利運用軟體線上參與,決定試辦五月份網路視訊Zoom禱告會做為暖身,邀請七國家/地區參與。
  • 4/21召開線上醫療傳道聯合退修會籌備,確定因COVID-19疫情暫停一年,原團隊延至明年2021繼續再合作。
  • 4/26團體報名參加世界地球日路跑,由林喆醫師領隊。
broken image

4/21 醫療傳道聯合退修會線上會議

五月份

  • 5/15召開第四次ICMDA EA線上籌備會議。會中決定因COVID-19疫情時間縮短為 2020年 8/7 Pre Conference , 8/8-9 Main Conference,國外網路會議不收費,國內採實體會議收費。
  • 推薦潘文良牙醫師參加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主辦的第30屆醫療奉獻獎徵選。
  • 5/23召開ICMDA EA線上禱告會。有八個國家或地區 (布吉納法索、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蒙古、台灣、英國)近30位參與,各國報告疫情,基督徒醫療團契已經做的和規劃要做的事工,提出代禱事項並一起禱告。
  • 向財政部國稅局申報2019年度稅務。
broken image

5/15 ​ICMDA線上籌備會議

六月份

  • 6/9陳恒德醫師參與ICMDA執行董事會視訊會議。
  • 分發跟隨腳蹤醫療傳道見習營。
  • 籌備ICMDA EA會議。
  • 6/12召開第五次ICMDA EA線上籌備會議。講員與線上報名系統確認。
  • 6/12召開第十八屆第二次理監事會議。
  • 6/18採訪鄭桂萍研究助理。
  • 6/25-27本會江堤莊常務監事與陳恒德醫師代表,以視訊方式出席創啟地醫療團契年會。
broken image

6/18​採訪鄭桂萍研究助理

七月份

  • 7/3召開第六次ICMDA EA線上籌備會議。調整預算、紀念品確認等。
  • 跟隨腳蹤醫療傳道見習營七八月分梯陸續進行,今年有13+18=31人次報名。
  • 7/25週六下午2:30輔大醫院實地場勘,5:30召開第七次ICMDA EA線上+實體籌備會議,討論會議細節與場地人員器材問題。
  • 會員陳恒德醫師固定參加每週ICMDA Webinar視訊論壇,擔任華語同步翻譯。
broken image

7/25輔大醫院實地場勘

broken image

7/25輔大醫院實地場勘 TCMA同工與輔大醫院工作人員

broken image

ICMDA 東亞區旗幟設計

ICMDA EA 紀念品設計概念分享

此次會議紀念品是台灣出名的鶯歌陶燒吸水杯墊,具有台灣特色的本土產品。

與理監事們經過多番討論,以東亞各國地圖基本構想,濃郁的色彩呈現藝術風格,各會員國在地理上的相對位置,說明「We are neighbors」。上帝創造美麗的地球,我們互為鄰舍,彼此的關係密切。因著基督的愛,凝聚共識、互為肢體。

期待藉著與東亞鄰近的會員國的會員交流,可以提高視野,在服事上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為上帝國盡一份自己的心力。

八月份

  • 2020年 8/7 舉行ICMDA EA會議Pre Conference。
  • 8/8-9在輔大醫院舉行ICMDA EA會議Main Conference。

Pre Conference Onsite約 15位 Online上午約28位/下午約20位

Main Conference Onsite約 55位(含講員工作人員) Online平均約50位

2020 ICMDA EA in Taiwan recap 影片↑

broken image

前副總統陳建仁博士蒞臨演講

broken image

ICMDA大會合影

broken image

JAMES文化之夜中熱舞

broken image

TCMA 會員文化之夜歌唱表演↑

broken image

TCMA 之 JAMES

九月份

  • ICMDA EA會議帳務結算檢討等。
  • 繳納ICMDA會費美金1200元。
  • 9/11施姵宇理事擔任生鹽培訓課程講員在台南新樓醫院舉行。
  • 9/18召開第十八屆第三次理監事會議。
  • 9/24採訪李佳容醫師。
broken image

9/24 訪問李佳容醫師

十月份

  • 籌備2021春季夥伴靈修會。
  • 10/9下午與台東基督教醫院前院長譚維義醫師/宣教士有約,地點在台北詩篇咖啡有17位出席。
  • 10/11 JAMES聚集於台北合一教會。
  • 10/17施姵宇理事擔任生鹽培訓課程講員在屏東基督教醫院舉行。
  • 10/21採訪王星翔醫師。
  • 10/22在埔基召開醫療傳道聯合退修會籌備。確認在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召開 2020CCMM, TCMA醫療傳道聯合退修會。由埔里基督教醫院擔任主辦醫院。
  • 10/25本會代表出席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會員大會。
  • 寄發本會財務理事楊伊蓉擬稿之募款信。提醒捐款關心會務。
  • 10/30本會簽訂「遠距智慧照護及醫療公益服務合作」合約。
broken image

10/9​ 與台東基督教醫院前院長譚維義醫師有約

broken image

92的譚醫師由他的兒子Billy(譚醫師後方)陪同回來台灣訪問↑

broken image

10/11 JAMES聚集於台北合一教會

十一月

  • 11/6 TCMA 2021春季夥伴靈修會籌備討論會。
  • 11/8 JAMES聚集於台北合一教會。
  • 11/9 TCMA 2021春季夥伴靈修會籌備討論會。
  • 籌備2021春季夥伴靈修會。
  • 寄發會員信催繳會費。

十二月

  • 會員陳恒德醫師與陳恒常常務理事參與每週ICMDA Webinar視訊論壇,擔任華語同步翻譯。
  • 籌備2021春季夥伴靈修會。
  • 尋找適合的平台與測試,編輯年報。
  • 會計年度結算。
broken image

2020聖誕賀卡

broken image

TCMA祝福各位 蒙恩飛越主愛永偕

2020文章分享

同擔苦難、攜手重建、獻上感恩-TCMA十年尼希米行動

陳恒德醫師

老幹新枝再出發                              
TCMA (臺灣基督徒醫學協會www.tcma.org.tw)成立於1967年,為臺灣最早成立的全國性基督徒醫療團體。為更了解原住民需求,長年在嘉義阿里山鄒族中當志工張克平長老是我表哥,2009年2月,帶著我大哥陳恒常醫師(當時TCMA理事長)和我上阿里山拜訪各部落教會,與部落牧師、長老座談,了解原住民有健康、醫療、教育、經濟、家庭、信仰、文化傳承、人口外流等等問題。雖有主內一家、彼此相愛的關係建立,但如何找到事工切入點,卻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茫然。

與神立約尼希米

當2009年8月7-9日TCMA在宜蘭辦百人國際會議,聽學生報告在阿里山各部落的體驗與服務時,才知他們8月7日下山前所住的里佳部落莊長老民宿,已被莫拉克颱風帶來的土石流半夜沖毀,夜半時分水深及腰。台灣的災情迅速傳遍世界,我的心就像舊約先知尼希米一般,為南部同胞災情慘重而難過。9月27-28日,我召集TCMA一些青年和我上山去瞭解災情和需要,拍攝紀錄片上網,主日參加茶山教會禮拜。在行前一週,老村長表示教會目前無牧師,詢問可否由我們負責當日講道?我硬著頭皮答應,順勢將近日心情化為講道「我們起來建造吧!~尼希米行動」。此時上山,發現災後滿目瘡痍,當我站在神聖的講台講道時,聖靈同時刺痛我的內心,我口所講道內容,不僅是對少數會眾勉勵,更是向上帝信心的禱告與立約~只要我們願意順服祂的帶領「同擔苦難,攜手重建」,有一天必如尼希米一樣,完成重建,向神獻上感恩。我不能講完就走,回去過自己安適的生活。2009年9月正值921大地震滿十周年,全台都在審視十年重建史,我心裏暗自向神禱告立下約定,求主幫助我至少十年投入。只有回到以教會為中心,包含心靈、文化、產業、醫療、教育等面向的社區重建,重新(心)生命扎根、建立信仰,才能真正改變鄒族社群、也才有真正的希望與盼望。雖仍如以前知道TCMA和自己力量薄弱,但是內心卻十分平安與篤定,因為知道這感動是出於神,憑信心仰望上帝開路。

關懷之旅做先鋒

2009年10月起,我投稿基督教論壇報「鄒族部落行,齊心重建尼希米」並受邀多次分享尼希米行動。11月,我所屬的榮光小組教會將教會賑災專戶所餘62萬餘元全數奉獻給山美教會興建教育中心。我所屬醫藥品查驗中心付版權費採鄒族藝術家白紫畫作為賀卡和電子賀卡寄給多人和單位。聖誕節,長老會派助理總幹事林芳仲牧師和TCMA三十餘人上山關懷之旅,拜訪長老會設立之關懷站,清晨登茶山村外高處有「女人部屋」之稱的涼亭,芳仲牧師主理「舉目向山禱告會」,一起按手為原住民牧者祈禱,也求神醫治受傷的大地。芳仲牧師主持重建座談會,決議醫療事工邀TCMA為夥伴團體。堂弟陳恒順醫師為家醫科主治醫師,在台大醫院負責遠距醫療的計畫,當日也派一組研究人員進入山美設點,使用手提可攜帶式儀器,測量血壓、血糖、血氧、心電圖,以健保卡建立個人病歷,透過網路傳送至台大判讀,亦可以Skype連線問診,稱之「天使在線」。

居家關懷代義診

2010年四月,TCMA上山到各部落義診,每天看上百位村民,有衛教、牙科、腹部超音波、各科醫師問診。義診結束,大家都各自下山,但是台大公共衛生的一位護理師卻繼續留下五個星期,全面觀察部落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下山之後,她寫了一個報告給TCMA,陳述部落真正需求不是義診,義診只有三四天,對部落的幫助很小。這五週生活,結論就是,部落應該要有像她這樣的公衛護理師常駐與衛教,必要時適當聯絡轉診醫院治療。建議由安牧師推薦與督導,TCMA出資,在部落裡聘請有醫藥常識或背景的原住民為居家關懷員,關心老人的生活,以台大家醫科陳恒順醫師為召集人的TCMA成員,固定每一兩個月上山 TCMA支持教會開辦老人食堂,每兩週一次,聚集老人一起做傳統鄒族料理與手工藝,也常帶他們出遊,走在政府長期照護之前的身、心、靈全人關懷。這兩位居家關懷員皆教會長老,TCMA由2010年一直支持到現在,

再造杏林護山林
2011年2月TCMA在來吉舉辦第45屆年會,民宿主人親自於營火晚會中跳鄒族勇士舞,他又高興又感傷的說,民宿以往只要有50位以上遊客入住,就會跳勇士舞歡迎,今天是自八八風災後四百多天來,第一次跳勇士舞。在鄒族陳清發牧師祝福禱告下,我在蘭后民宿前庭園種下第一棵杏樹,第一批共種15棵。五月又於達邦宣教營地種48棵、樂野教會8棵、特富野教會8棵、里佳教會8棵、山美重建關懷站20棵和新美教會8棵。緣起乃因有次下山前和老村長閒聊鄒族未來想做甚麼?她隨口講應該種樹,既可水土保持,又可發展賞鳥,可惜林務局補助金太少,每種一棵樹,20年不可砍,每年僅補助20元。我有日靈機一動,就發起以「再造杏林」為名,向醫藥界募捐,每認養一棵杏樹捐千元。因仁心仁術的醫藥界常被形容為「杏林之光」,這些杏樹遍及各部落逐漸成長,也象徵眾人的愛心一路陪伴。

深耕故鄉動員令

2012年6月台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吳念真導演正製作一個名為「新故鄉動員令」的系列專題,專訪回到偏鄉長期服務的人說故事,我推薦風災時,忍著痛風,跛腳也要徒步趕回部落守護的安志強牧師受訪,因為他才是真正釘根偏鄉與在地深耕的人,也是重建站主任。安牧師邀請我陪他一起受訪,他說風災之後,看見台灣的人心很美麗,TCMA並不是其中資源最多的團體,但他最認同我們一起磨合摸索體會出來的精神,希望能以此範例,就是在主裡建立「生命陪伴的家人關係」;先建立關係,不斷聆聽他們真正的需要與想法,所有事工不僅徵得他們同意,帶進資源,並且尊重族人的參與甚至使其主導,如家人般一路陪伴,沒有階段性分手前的焦慮與之後茫然的無以為繼。此訪問最後以「鄒族站起來,天災危機變轉機」與其他46個故事於2013年由遠流出版社出版。

游藝學校創新局

2012年8 月,TCMA再度在台主辦ICMDA東亞區年會,安排來自美、韓、蒙古、吉爾吉斯、港、台三十多位學生和醫療工作者上茶山辦工作隊。我特地找了樂野部落的鄒族人師大汪明輝副教授(今原民會副主任委員),以英文為大家介紹鄒族的文化變遷與人文地理。當晚安牧師、弟弟恒理醫師、堂弟恒順醫師、我和汪教授於野摩居前涼亭徹夜聊天,汪教授直言政府的原住民教育政策是失敗的,因為考試內容一味要原住民去學習平地人規劃的教材,而部落文化、族語、傳統技藝如當獵人設陷阱、與山豬搏鬥的勇氣與技巧等,逐漸失傳,他甚至成為找不到回鄉路的鄒族人,因為部落裡沒有適合他的工作,他也沒有機會學會殺山豬成為受族人尊敬的獵人勇士。我驚覺是台灣多元豐富文化中極重要的一部分的原住民文化,正在快速流失。不僅鄒族人需要傳承,甚至平地人也要來此體驗與學習這些極富啟發性的原住民文化。早餐後,正好遇見嘉義縣政府科員來茶山,問老村長「茶山農村再生計畫」申請寫好了沒?我要來草稿翻閱,內容不外是發展樂活養生、有機農業、社區美化、觀光發展等。徹夜長談記憶猶新,我建議應在部落辦理營會,帶平地小學生來部落和部落迷你小學學生一起體驗式學習鄒族豐富文化與傳統技藝,由耆老有系統來教,可促進族群融合、文化保存、發展深度旅遊,甚至使部落成為教育台灣下一代最無法取代的教育場域等。我取孔子「游於藝」的教育精神,即在各樣技藝操作中,自由且愉悅地去體會人與大自然、與他人和上天互動的道理,將此構想命名為「游藝學校」,敦請老村長出任校長,我弟媳黃芬宜老師任執行長,TCMA負責招生與募款專戶。2013年起每年寒暑假於茶山、來吉、南投武界(布農族)和教會、小學、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舉辦5天4夜游藝學校,至今已辦了16屆。芬宜老師平日每兩個月就上山五到十天,義務指導茶山國小合唱團參加合唱比賽、鄉土歌謠比賽、英語演講比賽,屢獲佳績。更帶茶山國小到訪天母國小交換教學,在中研院大草坪歌舞。在老師的愛中,他們建立了自信。

愛心連結你我他

尼希米行動成為台灣社會愛心匯集交流的一個平台,例如我在榮光小組教會或我曾任職的中研院,已連續7年歲末年初募集1-2貨車的愛心二手物資送給部落;有公司或機構捐羊奶營養品、遠距醫療設備、電腦、二手小巴車;更有許多醫療人員接力團隊照護。每次游藝學校除了平地小學生和小隊輔收合理費用外,平均要募款15萬元才能收支平衡。為此,許多人常要不斷寫文章、演講分享與四處募款,感謝許多個人、扶輪社、雅歌基金會、中國佈道會都曾捐款贊助。更有許多人親自參與。恒順醫師常帶台大醫學系學生和家醫科住院醫師上山服務與視病猶親的機會教育,TCMA也屢屢安排香港中文大學醫學生、美國台灣人第二代醫學生、ICMDA東亞區各國醫學生上山服務與學習。我也受邀在台大牙醫三年級、藥學系四年級之通識教育或專業倫理課以此為例授課,或對台大醫學院服務性社團做典範學習演講。

戰祭頭目迎神曲

2012年2月17-19日,TCMA到阿里山特富野部落參加「戰祭」(Mayasvi),戰祭昔日是向哈莫天神祈求戰力的儀式,今日則為傳承文化,希望藉著祭典勉勵族人要以自己是鄒族為榮。在祭典中,由信奉天主教的頭目汪念月帶頭踏著舞步吟唱迎神曲,族人應和。前一晚,張克平長老帶TCMA一群人參加了頭目特別要求神父在天主堂為他主持彌撒祝福。彌撒尾聲,頭目公開見證表示隔日他唱迎神曲時,他心裡迎的是天主教的天父上帝,並非對傳統哈莫天神的異教崇拜,請信天主的族人諒解。話鋒一轉,他說看到今天基督教的弟兄姊妹第一次進到天主堂來參加戰祭前彌撒,對他表示接納,內心非常感動。我私下建議張長老公開邀請頭目隔日到樂野長老教會參加主日禮拜回訪。為表示對頭目的歡迎與真心接納,我建議樂野安淑美牧師女兒禮拜前奏彈戰祭的迎神曲,表示我們也認同此曲迎的是基督教的天父上帝。

原民立法揭新頁

2010年開始居家關懷員在宅長期照護與老人食堂服務,走在近幾年政府推廣長照2.0之前,也和負責阿里山偏鄉醫療的嘉義基督教醫院和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討論如何進一步合作。為讓長照也能深入部落照顧原民,近5年原民會與衛福部持續增加對「文化健康站」挹注資源,在總統蔡英文指示衛福部支持之下,預算明年將增加40%達10億元,文建站將增加至380站,照服員薪資提升到3萬3000元。2019年6月,原住民教育法大幅修正立法院三讀通過,未來原住民族教育的對象,將從原住民學生擴大到台灣全體師生及所有國民,此立法正符合2013年起,游藝學校的具體努力目標。

苦難原是神祝福

2009-2019十年光陰飛逝而過,期間我到訪阿里山三十幾次,聯結社會各界和TCMA帶進許多人力與物力,也在重建的過程中,與阿里山主內原住民弟兄姊妹建立了生命陪伴的家人關係,一起經歷上帝奇妙的帶領。回首思量,只有為數算不完的上帝恩典獻上感恩。八八風災的苦難,撕裂了一道很深的傷口,暴露出許多需要心靈基礎重建的長年隱憂,但也帶進許多祝福,成為浴火重生再出發的契機。上帝也藉此磨練與回應2009年TCMA所立下的願景與策略,逼我們走出舒適圈,繼續與上帝一起寫歷史。十年確實是可以有一階段性審視,但卻絕非告一段落的結束,期盼「有尊嚴與文化主體性的現代鄒族人」,能更多承接與主導未來的發展。路還很遠,但信心和方向卻十分篤定與清楚,主內一家人已牽住的手,更是永不放開,看見需要,一步一腳印,享受苦難帶來隱藏的祝福,也一起成為台灣的祝福。

在基督裡的愛心醫療

董倫賢牧師

二十一世紀開始,人們對醫療照護的需求趨於複雜化,政府雖想更完善地提供照護,卻無法讓人滿意。像先進的美國健康照護系統,因醫療費用持續攀高、品質仍難確保、醫療疏失屢屢發生,有大幅度改進的空間[1]。醫療服務往往被看成非人性化也無視於人的價值,使病患和他們的專業照顧者、健康照護制度之間形成了對抗的關係[2]。聖經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支取愛心的能力。

唐朝醫藥學家孫思邈(581-682)在《大醫精誠》:「我為醫者,須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兇,護惜身命。」其中就有視病如親的概念,可是,醫者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

醫療服務必須與神同工

耶穌愛心的服事包含醫療傳道:「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9:35-36)。因此基督徒在健康照護上的態度,應是學習耶穌以神的道和愛心服事,堅持尊重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尊嚴,協助患者得到身心靈的健康[3]。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奧斯勒(Dr. William Osler, 1849-1919) 頗有洞見地說:「好的醫師治療疾病,偉大的醫師治療患病的人。」傑出的英國皇家御醫亨利・荷蘭醫師(1788-1873)做見證說:「我們在開刀前一定禱告,對我而言,禱告、傳道及醫治是不可分的。」

愛心是信仰基督的果子

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5:6啟示我們:基督信仰的果子就是愛心[4]。主耶穌也在馬太福音25:40提醒我們以愛心醫療做在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耶穌身上[5]。雅各書2:8提到:「經上記著說:『要愛人如己。』你們若全守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就做對了)。」前彰基院長蘭大弼勸勉醫療人員務必:一、尊重病患是人;二、愛你的病患如同自己;三、對醫院的男女同事要以聖潔彼此相愛。使徒保羅更提醒我們愛人的動機要單純:「但命令的總歸(目標)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1:5)

愛心醫療能推倒冷漠及懷疑的高牆

首先提到人的腸中會有蠕蟲寄生,也鑽研蛇毒的Dr. Alexander (525-605)說:「行醫是無言的福音。」就如1865年,馬雅各醫師來南台灣醫療傳道;1872年馬偕牧師來北台灣藉拔牙傳道;1895年蘭大衛醫師來中台灣醫療傳道等,他們都是以基督捨己的愛來行醫,靠著神的恩典贏得許多台灣人的心歸向基督,基督教醫院是傳福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醫師治療,上帝醫治

尼希米在8:10下勸勉以色列民「你們不要憂愁,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箴言書記載:「我兒,要留心聽我的言詞,側耳聽我的話語,都不可離你的眼目,要存記在你心中。因為得著它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醫全體的良藥。(4:20-22)」「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17:22)」西方醫學之父Hippocrates(460 -370BC)說:「治療得靠內在自然的機制才能醫治。」「無論男女每個人裡面都有一位醫者,我們只要協助他完成工作,因每人內在自然醫治的力量是幫助人康復最大的力量。」

愛心能醫治人

德國毒理學家及神學家Paracelsus (1493-1541) 也說:「醫學的藝術源於人心,醫治的主要原理是依靠愛心。」可知愛心是醫治能力的秘訣,因此Carl Townsend說:「所有的醫治,首先要醫治人心。」Ira Byock也推薦:「具備溫柔和愛心的醫療照護能大大幫助病患減少疾病的痛苦,並增進其生命的品質。[6]」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Karl Menninger(1893-1990)強調:「愛心能醫治兩種人:付出愛及接受愛的人。」「愛心是醫治這世界疾病的良藥,很可惜,這個處方雖然經常開出,卻很少人使用。」「我們的一生受到那些愛我們和拒絕愛我們的人所塑造。」Leonard Laskow, M.D.進一步申論說:「愛心是最強的醫治能量以及改變的催化劑,我們無能自愛或接受別人的愛,是我們大部分疾病的根源。」「我們為何無法處理愛心?可追朔到幼年時感受到被背叛、遺棄、屈辱或排斥的經驗,這些都會使我們覺得自己沒價值、羞愧和罪惡感。」

活出愛心使人生有意義

史懷哲醫師說:「人生的目的是要服務他人,以同情心和意志去幫助別人。」「我們離世時最難得的是留下愛人的痕跡。」「基督徒醫務人員行醫的任務有三:一、減輕痛苦;二、透過我們彰顯神的愛;三、引導病患接受基督的救恩。」基督徒醫務人員是見證神的愛最好的器皿,我們可借用德瑞莎修女的話來反省:「我相信神藉著你我來愛世人。」「我是神手中的一根小鉛筆,祂正寫給世人一封動人的情書。」

結論

約翰福音1:7:「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願我們基督徒醫務人員都能像施洗約翰一樣藉著愛心醫療來為光作見證,靠主的恩典以基督捨己的愛服侍我們的病人,為主發光,使他們能感受到基督的愛,而樂意信靠祂。假如愛心不足,我們可向神呼求,因為神就是愛。

(本文為2020 ICMDA EA會議時英文主日證道內容,由講員提供中文稿分享)

 

[1] R. Gibson and J. P. Singh, Wall of Silence: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Medical Mistakes that Kill and Injure Millions of Americans, Lifeline Press, Washington, DC, 2003.

[2] M. Angell, "Patients' Rights Bills and Other Futile Gestur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 342, no. 22, 2000, pp. 1,663-1,664

[3] Mercy Sister Mary Haddad, president and CEO of the Catholic Health Association.

[4] 原來在基督耶穌裡,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

[5]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6] Ira Byock, “The Ethics of Loving Care”, Health Progress, Journal of Catholic Health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July-August 2004

broken image

ICMDA 大會致贈董倫賢牧師感謝狀↑

broken image

董倫賢牧師於ICMDA會議中主日證道↑

2020跟隨腳蹤文章分享

薪火相傳~~與譚維義醫生的午後時光

TCMA同工簡英慧

初秋的台北,微涼、有雨。

多位TCMA的會員,聚集在中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的咖啡廳,等候著與創立台東基督教醫院的譚維義醫師譚爸見面。92歲的譚爸受東基的邀請,在這疫情壟罩全球的狀況之下,由兒子Billy陪同來到他心所思念的台灣,足見他對他的宣教之地台灣有深深的情感。

在美國堪薩斯州出生的譚維義醫生(Frank Dennis, b.1929),是家中的獨子。1961年,身為骨科醫師的他,與妻子譚秀麗(Sally Dennis, 1929-2020)、女兒一同來到台灣。1994年因為需要照顧在美獨居的老母選擇退休返美。

他在台灣服務了33年,選擇了當年醫療非常落後的台東,創立了台東基督教醫院(Logefeil Memorial Hospital,羅吉費紀念醫院,簡稱「東基」),把他人生最精華的部分奉獻給台灣。照顧了當年流行病大肆虐之下的小兒麻痺、肺結核等疾病病患。1993年他獲得「醫療奉獻獎」,1994年返美前,他榮獲總統頒贈三等「紫色大綬景星勳章」,2002年,他的故事被收錄在國小四年級課本裡。回美之後,他仍對台灣念念不忘,多次回台宣教並探望。2011年移民署致贈譚醫師夫婦永久居留證。

目前他住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泉市(Colorado, Springs)。這次有幸得到他送給每一位與會者一支沒有琢磨的鑰匙為禮物,他認為人生就像沒有打磨的鑰匙,我們所經歷的苦難、挑戰,都是上帝在打磨我們,打磨的過程也許很辛苦也很痛苦,但我們會被上帝打磨成一把鑰匙,開啟祂為我們準備的門,去到祂要我們去的地方。他也跟大家分享他摯愛的醫師娘的照片,他說他和醫師娘相伴人生66年,許多風雨一起渡過,醫師娘已於今年四月過世,譚醫師隨身帶著她的照片,大夥兒聚集時仍不忘記提一下已故的妻子,真是「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啊!

年邁的他身體依然硬朗,講話中氣十足,他告訴大家宣教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即使現代的科技發達,即使可以透過網路讀聖經,但是非常多地方的人還是不明白真理,需要有人去教導。與會者中有一位即將前往穆斯林國家的醫療宣教士,譚醫師讓大家手牽手,一起為這位年輕的宣教師祈求與祝福。在殷殷的禱告聲中,把這位宣教師同心交託給主,最後譚醫師為他祝福,前輩宣教師為後輩宣教師祝福,看見宣教的火世代交替傳承,往不同地區為主發光,讓人感動不已。

短暫時光,相聚與別離總是匆匆一瞬,見到這位奉主差遣深耕台灣的醫療宣教師的風采,感念上主差遣這位忠心的僕人,默默的在台灣耕耘。宣教師們無私的愛的故事無法被歲月掩埋,風吹不散的笑容,像一首動人的歌,讓人深情的吟唱著。

謝謝他為台灣做的一切美好的事。

broken image

譚維義醫師↑

broken image

TCMA 理事長林喆醫師代表致贈禮物↑

broken image

譚醫師"鑰匙的啟示"的故事↑

broken image

與譚醫師餐敘↑

台灣基督徒醫學協會

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二段74號10F-7

TEL:02-2537-2528

FAX:02-2551-5366

E mail:tcma9710@gmail.com

www.tcma.org.tw